海外华文媒体赴泸州探寻非遗魅力 感受工匠精神
南亚在线11月1日电 反复撑收三千次不损坏,清水浸泡一整天不脱骨,抵御五级大风不变形……一把普通的油纸伞,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智慧,其中凝聚的工匠精神令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感到震撼。

泸州油纸伞博物馆 刘忠俊摄
泸州分水油纸伞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有一条以油纸伞为特色的伞里古街。街口坐落着一家油纸伞博物馆,讲述着分水油纸伞的“前世今生”。
走进油纸伞博物馆,阵阵桐油味扑鼻而来,迎面是“人如伞,骨正不腐”几个大字。油纸伞伞面呈圆形,寓意圆满。有的伞面涂上了象征喜庆的大红色或龙凤呈祥图案,有的则绘着大熊猫、巴山蜀水等四川元素。这些由分水油纸伞厂制作的油纸伞工艺复杂精细,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该油纸伞厂是中国仅存的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技术的企业。

泸州油纸伞博物馆 刘忠俊摄
“一把油纸伞,竟有如此精湛的工艺。”当了解到制作一把油纸伞的复杂工序,加拿大中文热点网副总监兼主编马淼感慨道。

泸州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百年晒露发酵场 刘忠俊摄
近日,海外华文媒体来到先市酱油酿造作坊,参观建于清光绪末年的百年晒露发酵场。该发酵场建于赤水河岸斜坡之上,地势开阔。6000余口晒露缸整齐排列,颇有气势。赤水河干净的水源和当地充足的日照为酱坯发酵提供了理想的环境,酱坯昼承日光,夜接河露,三到五年后才能自然浸出取油。尼日利亚《西非华声报》首席记者何建国品尝了陈酿的先市酱油,清香回甜的味道令他回味无穷。他表示,尼日利亚每年举办美食节,都会邀请川菜参展,应利用这些对外交流机会,让更多人品尝这道来自赤水河畔的“时间的味道”。(完)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热点
-
时政微纪录丨谋篇布局“十五五”——习近平总书记上海之行纪实
-
重磅微视频丨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
【央视快评】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
国台办:欢迎台湾同胞踊跃参与“中国电影消费年”
-
时政专题片丨挺立潮头开新天——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时政专题片丨挺立潮头开新天——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最新热点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人工智能发展,是总书记此行考察的重点,也是他一直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