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探中华》打开西汉小吏师饶的“工作日记”
2000多年前基层官吏的“工作日记”写了什么?一年出差161天的他,都去了哪里?12月15日20:35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第二期,破译尹湾汉简的文化密码,揭开西汉郡级政府行政工作的历史面纱。这也是节目首度聚焦郡级文书,将生动诠释“郡县治,天下安”的深厚内涵。
走进西汉东海郡
识读西汉小吏师饶的“工作日记”
尹湾汉简来自西汉末年的东海郡,包括24块木牍、133枚竹简,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俗赋《神乌傅(赋)》,为研究两汉上计制度提供第一份实物范本的《集簿》,以及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西汉郡级政府文书档案,为我们了解西汉东海郡历史乃至汉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兼具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绝世珍宝。其中,《东海郡吏员簿》是截至目前国内出土单支容纳字数最多的简牍,几乎只有巴掌大小却写有3000余字,每个字约2毫米,即使把字放大10倍,线条也丝毫不显虚弱。
是谁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简牍?主持人龙洋将携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连云港市博物馆副馆长徐向阳,结合尹湾汉简中的政府文书档案,带观众认识它们的书写者——尹湾汉墓六号墓墓主人、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揭示汉代行政制度运作的鲜活细节。
详细记录下师饶日常工作情况的《元延二年日记》,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汉代日记。通过这份日记,可以看出师饶的工作主要分为“居府办公”和“出差”两个部分。元延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1年,他频繁地穿梭于东海郡与周边郡国之间。“他一共出差16次,总计161天,几乎占据全年一半的时间”“从七月中旬到岁末,师饶连续调迁,分别任职于法曹、功曹等多个不同部门”“这一年他病倒了3次,还是继续工作,为民效力”……跟随本期节目的讲述,观众将逐渐走近这位勤勉为民、力图有为的汉代吏员。
“堠”“仓”……
尹湾汉简最新释读文字首次发布
尹湾汉简仅24块木牍、133枚竹简,却有近4万字记载,简牍上的文字肉眼难以识别,所以也被称为“微书”。为了能够看清方寸之间的笔墨,红外技术被运用到尹湾汉简的识读工作中,然而由于技术限制,有许多文字依然等待着人们的释读。
在《简牍探中华》节目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刘绍刚、连云港市博物馆馆长江睿将共同发布应用高清红外成像技术扫描后释读出的“堠”“仓”等字。如《集簿》有一句写道“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后面一个字的字形像“城”,但无法清晰辨认,现在便可以确定它其实是“堠”字。江馆长表示,“堠”字的精准识读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西汉时期的东部滨海郡县也设有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而且明晰了它的布置数量,这极大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军防体系的认识。像这样全新释读出的文字共有上百个,进一步还原了尹湾汉简的全貌。
每一片简牍都弥足珍贵,每一笔字迹都贵若千金。书写在尹湾汉简上的文字被不断释读,让我们更加全面立体地看到西汉时期东海郡的历史人文图景。而本期节目戏剧部分将以师饶与东海郡太守的履职故事为主线,并融入师饶与外祖母之间深厚的感情,生动体现家国并记、家国一体的文化内涵。演员田雨将担任“读简人”,演员侯京健将饰演师饶。
汉月出东海,山海藏珍宝。12月15日20:35档,跟随CCTV-1《简牍探中华》走进西汉东海郡,探秘尹湾汉简里的中华文脉密码!
最新热点
-
阿富汗北部发生6.3级地震 首都震感明显
阿富汗北部发生6.3级地震 首都震感明显
最新热点新华社喀布尔11月3日电(记者张艺缤 胥舒骜)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网消息,阿富汗当地时间3日0时58分(北京时间3日4时28分),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胡勒...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乘车抵达庆州博物馆 韩国总统热情迎接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乘车抵达庆州博物馆 韩国总统热情迎接
最新热点当地时间11月1日下午,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庆州博物馆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欢迎仪式。 总监制丨申勇 监制丨龚雪辉 记者丨史伟 王鹏飞 邢彬...
-
视频丨李在明回答总台记者提问:致力于加强与中国合作
视频丨李在明回答总台记者提问:致力于加强与中国合作
最新热点11月1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结束后举行记者会,介绍会议成果。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时,李在明表示,中韩经济合作至关重...
-
视频丨APEC秘书处执行主任:期待会议上的中国声音
视频丨APEC秘书处执行主任:期待会议上的中国声音
最新热点10月3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韩国庆州举行。近日,总台记者专访APEC秘书处执行主任佩德罗萨,并梳理了一份会议看点...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会见加拿大总理卡尼
中国央行:前三季度工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首颗“雄安造”卫星完成生产下线
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